商业地价,差不多一方尺有150港元差距,200万尺的话,和黄需要补交差不多3亿港元的差价了。”
作为港督,他也知道各个地方的地价,但自己一算出3亿港元的时候,也是大吃一惊,这个数字对于今天的港府来说,也是天文数字了。
杨文东则道:“港督先生,虽然我知道港府对于工转商之事很是严格,但这么大的地皮,如此大的投资,还需要费这么大一笔资金转成商业模式,风险就太大了;
所以我希望港府能够适度的降低一点,如此一来,项目开工之后,至少能够容纳接近万人就业,持续也会有几年时间,这对香港社会的稳定,也是有着很大帮助的。”
“杨生,工转商是港府的核心命脉,这件事基本上可是没的谈的啊。”麦理浩摇摇头说道。
即使就业重要,但港府的收入更重要。
杨文东跟着道:“我知道,但如今香港地产市场虽然有些复苏,但后力不足,太多地产商还是犹豫,而如果这样的一个大型地产项目开工,必然可以给市场提供信心;
如此一来,未来港府再竞拍土地,必然会有更多人参与,一旦开工的项目多了,香港经济变好,那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,也就解决了。”
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地产经济,但很多时候,地产经济就是地区的核心经济,盖房子能够增加就业,户主买房子后需要装修买家电等等会消费,带动各行各业,甚至传媒电影电视行业的广告,核心也是地产;
香港如今工业发达,但地产也占比很大一部分,且比例也在逐年走高,因为开工厂的老板会投资地产,反过来房地产老板是不可能去开工厂的,二者的收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。
麦理浩听完后陷入思考,随即道:“杨生,这件事涉及到的比较多,我一个人也无法决定,要不你等一等,我们内部商讨好后,再给你回复。”
“没问题。”杨文东也没有催促;
涉及到几个亿,即使是美孚、丰田这种巨头企业,也不可能当天就答应下来的;
原先历史上,李嘉成也是与港府协商了数次,才成功的将这块地皮进行了‘工转商’;
如今香港地价上升的很慢,他也不急于一会,反正只要在81年之前开发完毕就行了,甚至在这段时间内,越晚越好,因为越靠后,房产的价格越高;
当然,80年前后还有一些其他机遇,钱早点到手,哪怕看起来少不少,但也是有其他机会的。
从港府出来后,杨文东便回到了长兴地产,并叫来了郑志杰与方先名,道:“老郑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